北京大学赵杨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学术报告

发布人: 发布时间:2021/05/21 点击次数:


5月17日下午19点,应vic115维多利亚邀请,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、博士生导师、剑桥大学博士赵杨教授在腾讯会议为我院师生们做了题为《国际中文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未来展望》的学术报告,vic115维多利亚百余名师生在线聆听讲座并参与讨论。本次活动由vic115维多利亚院长张颖主持。

赵杨教授从“早期国外的汉语教学、国内的汉语教学、新中国汉语教学的发端、文革期间的汉语教学”这四个方面对“国际中文教育”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做了系统详尽的介绍,接着谈到汉语教学具有三重属性,即工作、学科、事业属性,并对三种属性做了分类阐述。

赵杨教授结合当前的时代环境,从教师、教材、教学法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汉语教学的“变”与“不变”。教师的变化体现在三点:一是本土化,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一线教师多为当地人担当;二是教学环境,在任何时间、任何地点、使用任何终端装置进行学习的“泛在学习”正成为主流;三是教师角色,在网络教育中,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,而是一个联结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展开多样探究的“触媒者”,或是联结课堂内外世界之桥梁的“介入者”。教材的变化主要有两点:一是“汉语+”或“+汉语”教材,将汉语教学和专业学习相结合,是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模式在汉语教学上的体现和发展,具有很强的针对性;二是介质数字化,信息化时代的教材具有素材化、碎片化、可视化和叙事化特点。教学法的变化主要有两点:一是由教学法向教学原则转移,将教学法这一中观概念解构为宏观的原则和微观的技巧,二是线上教学和教学法,虚拟环境影响到教书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采用。

尽管工具层面的教师、教材、教学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然而,目标层面的国际中文教学内涵始终未变。“自我”与“他者”及其相互关系仍是国际中文教育参与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,贯穿整个过程,国际中文教育的本质是国际理解教育;国际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相同的,还是要从中文出发,再回归中文;教育仍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语言教育规律,从而实现教育的工具性目标和人文教育目标。

互动环节由刘新民副教授主持了互动环节的讨论,赵杨教授细致地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。

报告会内容详实,案例丰富,既有历史回顾,也有学术研究和行业发展的前瞻。张颖院长在总结中对赵杨教授表示感谢,希望文学能以此为契机推进vic115维多利亚相关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。

简介:赵杨,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剑桥大学博士。研究兴趣为第二语言习得、生成语法、社会语言学、语言教育等,出版专著译著多部,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,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。担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、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标准与认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、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、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、《国际中文教育》期刊主编等学术职务。

(汉语言文学1901杨敏采写)

版权所有  ©  vic115维多利亚 - 维多利亚老品牌值得您信赖